伊莉討論區

標題: 智慧是優先於道德? [打印本頁]

作者: yuu0    時間: 2020-4-4 12:13 PM     標題: 智慧是優先於道德?

 在佛教而言,智慧優先於道德?

    對智慧的欣賞會影響社會生活,例如,西藏神聖的瘋行者。西藏是一個尊敬瘋行者的社會,一個珍視瘋狂、異常智慧的社會。西藏社會很少會聽到這樣的讚揚:「因為他很有道德,所以他是個偉人。」但是,我們經常聽到某人因為有智慧而被稱揚。

  當然,佛教徒也相當重視道德,但是,以智慧優先。談到智慧,我們談的是超越做正確的事情或者不做錯誤的事情。雖然以下這個偈頌有些理論化,但我必須引述佛教偉大的聖人和學者月稱菩薩的話。

    他說︰「有些不聰明的人,做許多不善行,果報是下地獄。有些不聰明的人,做許多善行,果報是上天堂。只有聰明的人,超越過善行和不善行,得到解脫。」

    是這樣嗎?


<宗薩欽哲諾布:佛是誰?>
作者: kafkaV    時間: 2020-4-6 05:33 PM

本帖最後由 kafkaV 於 2020-4-6 05:34 PM 編輯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裡有句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把道德律視為一種無上命令
即道德先於存在
屬於先天的或形而上的範疇
白話說來就是在世界還沒有人這個存有之前道德就已經存在了
舉例來說
誠實不是為了獲得獎賞或規避懲罰
無論有形或無形
今生或來世
而是誠實就是誠實本身的目的
這就是所謂道德的無上命令

另外
對智慧的見解
聖經中的看法更是讓人動容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哥林多前書 13:2)
作者: sh3025    時間: 2020-4-6 08:54 PM

kafkaV 發表於 2020-4-6 05:33 PM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裡有句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 ...

我也非常喜歡康德哲學,雖然讀起來真的很苦澀!
西方的哲學家多是基督宗教背景,神(上帝)是立論發展的當然基礎,當然康德提出的道德是無上命令,其本源即是從神而來;但對於中國傳統思維來說,我們的道德觀是可以和西方基督信仰脫勾的,也就是說漢文化當中的崇高道德理想,是不需要相信耶穌的。這一點曾讓早期西方來中國的傳教士驚訝!怎麼中國不信耶穌也可以有極高的道德觀念?
另外,哥林多前書的這一段,顯然強調有愛的智慧遠高於缺少愛的智慧,所以 kafkaV 兄認為愛即是道德嗎?

作者: kafkaV    時間: 2020-4-6 11:30 PM

sh3025 發表於 2020-4-6 08:54 PM
我也非常喜歡康德哲學,雖然讀起來真的很苦澀!
西方的哲學家多是基督宗教背景,神(上帝)是立論發展的 ...

我不認為愛即道德

而我對哥林多前書這段話的理解是:愛是超越道德的
如經上說: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 4:8)
恨能挑起紛爭,愛能遮掩一切過失。(箴言 10:12)

智慧顯然不是充分條件
凡而在世俗眼中
那些社會底層的販夫走卒
看來軟弱的人
通常是有愛且充滿愛的人
這點許許多多生活經驗就已經很清楚顯明了
從聖經有句話可以呼應: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 12:9)

聖經裡面許許多多展現愛的人物
在世俗眼光裡都稱不上是有智慧的人
我們的生活經驗也表明
那些看起來不起眼沒有能力更遑論智慧的人通常都更樂於奉獻更主動去愛人

相反
認為自己擁有智慧或者因智慧而被世人擁戴反而是危險的
如經上說的:
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8:1)

總之
西方道德觀總括來說可以說是以神為主體
東方哲學我沒有涉獵
但就感覺來說
我認為東方是以社群為主體並用教條規範來形成一種集體的約束
所以東方哲學給我的印象是百家爭鳴各有立論依據
那西方哲學直到尼采把上帝賜死之前可以說是論到最後都不免要談到形而上的神

另外我認為談道德勢必要先深入談惡
相對於善
世界更是充滿了惡的現象
事實上我們確實存在許多無法解決的惡
舉一個最有共識的實例就是空氣污染
現時我們人類因應空污的方法是更積極去生產製造防空污的產品
但如果我們從根本上解決空污了又何必更高檔的清淨機或是效果更好的口罩
最後我們只是不斷製造不斷消費不斷產生問題
這題外話

所以說綜觀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惡史也不為過
而對惡探討最深刻的應屬法國哲學家呂格爾
他的"惡的象徵"這本出版應該是必讀
試圖繞過"惡"來談論道德都勢必會碰上道德困境
最常被用來討論的例子應該是
是否選擇說謊來救猶太人

關於東方哲學與聖經
有一點我認為蠻類似的
那就是利他主義
以東方哲學來說大概就是無我的境界
但東方哲學或佛法似乎更倚靠自我的修行
只是
我更接受聖經的說法:
為要顯明這極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 4:7~9)

依聖經的觀點是
人的意志為惡所綑綁
所以我們沒有行善的能力(我們以為有但實際並沒有)
我們若能行善
必定是上帝的恩典
作者: okbarn    時間: 2020-4-23 02:41 AM

在佛教而言,智慧優先於道德? 四十二章經有說以戒為師,若佛涅槃之後,諸菩薩以誰為師,佛說把戒律當作老師,成佛(大圓滿者)是指慈悲且具有般若智慧,不可能只有單面的智慧沒有慈悲的。且修行步驟是持戒,然後禪定,最後得到智慧。所以持戒是最優先的。
作者: baoerhaha    時間: 2020-4-25 09:45 AM

正確來說,聰明和智慧是有差別的,有智慧的人已經包含道德在裡面了,因此可以說,有智慧的人道德涵養都很高,但很聰明的人不一定就具備道德
更簡單的來說: 有智慧的人EQ高,聰明的人IQ高

至於你說的是非對錯,那是人定義出來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聰明人的世界裡有是非對錯,但在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心理並沒有是非對錯,只有做什麼是有意義的和做什麼是無意義的
作者: r302001    時間: 2020-4-26 04:14 PM

說聰明或智慧其實是有些不準確的,最重要的是「修行」,因為唯有修行才有機會超脫六道輪迴,而智慧與道德其實也都是包含在修行內。
作者: nktsweet    時間: 2020-6-6 08:56 PM

佛教修行人 要修福資糧與慧資糧

福慧二資糧圓滿才能成就解脫

只修福得人天服報往升天人道

如果只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作者: 31kin    時間: 2020-6-8 05:33 PM

道德引導人做應該做的事;
智慧引導人做有利益的事。

不過 應該做 和 有利益 未必對立的。
作者: nktsweet    時間: 2020-6-27 10:09 AM

無德之人其智慧也必不高

而於因果使然,德缺之人在學習世間各種技能時會有各種障蔽

如昏沉睡眠散亂悼舉各種黑白二業層出不窮
作者: magie99    時間: 2020-7-1 12:14 AM

本帖最後由 magie99 於 2020-7-1 12:17 AM 編輯

周,對黃河流域文化圈,有重大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奠定了『道德崇拜』。

在周以前,『聖人』的定義是『對部落有大貢獻的人』,而在周時期,『聖人』的定義慢慢轉變為『道德楷模』。

例如:
諸葛亮,鞠躬盡瘁
關羽,義薄雲天
岳飛,盡忠報國
這些道德楷模的聖人,在民間也封神了。

這種道德崇拜的現象,在被周文化深度影響的華人文化圈裡,是一種特有的現象。也因此,佛教會有『智慧優於道德』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印度並不是被周文化深度影響的地區,對道德並沒有如華人文化圈那麼重視。
作者: 945945    時間: 2020-8-6 02:15 PM

本帖最後由 945945 於 2020-8-7 12:51 PM 編輯

智慧和道德是兩個不同屬性的定性名相,不應該用定量思惟談不同屬性的比較優先序。


佛法裡倒有福慧雙修的概念,意指:


行善積福(近似於道德)和般若(近似於智慧)二者不可偏廢。


智慧不足,則無以正思辨,明正道,如何彌惡積善,則不免易流於無明,而偏執錯繆;而能思辨,以正思惟者,卻行持不力,則不免淪為妄談,何有修身,況乎精進?此,不可偏廢,故也。


這是一種身心靈平衡,共增長進化的觀念。




至於所提是否「智慧優先於道德」,那是錯誤的假象。


佛教的行善積福既真是「自我修行,非為人知,不為沽名釣譽四處張揚」,自然很容易讓眾人看不到他人的積福程度,無感如何評價?何況知悉洞察?我們即使對諸佛菩薩、羅漢、祖師大德們的善行懿德,所知不也是鳳毛麟角,不外典籍所載嗎?除此,不也幾無所知嗎?況乎尋常云云眾生,猶如未來佛之流,潛心默默修行者,不知凡幾,但既無意聞達於天下,自然籍籍無名自持守戒,又如何為人所知?我等若不明悟此理,就難免偏誤了!


而為了宣揚教法,為了討論學習,眾人卻很容易得知他人的智慧學習成果,追隨學習,自然名揚於外,所以,也因此,我們才能略微窺知他人所顯智慧於萬一,但也很容易造成這種以為佛教智慧優於福德的誤解錯判。


而另一方面說,若非典籍,若非善知識,若非能思辨、善增慧,我等渾渾噩噩眾生,又如何正思惟,覺察以正知見,據以修行?無此基石又怎知般若智慧為何,又何為高下趨避,況乎評其急緩輕重?


故,行善積福(近似於道德)是累積善能量,消仇怨、增福緣,獲福免禍,趨吉避凶,所以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累積前往極樂世界的善資糧;而般若(近似於智慧)則如前往極樂世界路途上的方向盤,是導引思辨因果事理,以明善惡,知吉凶,能趨避。可見二者關係如唇齒相依,既不能「知而不行,徒然滯留,沈淪於泥淖」,也不能「行而無方,錯解善惡,徒然流竄於六道」,惟有覺行交互增長共進,才能終抵彼岸。


此,則學佛學法者不可不察。


至於藏教本身就有很多正統與否的爭議,何況種種不肖僧眾的乖違行徑,我們還是「以法為據,以義為本」,不談涉宗門派別觀點也罷!


















作者: corprsekiwi    時間: 2020-8-11 12:23 PM

道德不是一種建制
而是一種能力 覺知的結果

目前哲學上提供[對]的思維只有效益論 義務論 和脈絡論

但這都不是很管用,所以才會解答了這麼久

你永遠無法從營養師的知識中找到最適合你的答案

但你天生就帶有找到這個答案的功能,而且當這個功能開啟,你花不了多少時間就會找到足夠好的答案

營養與道德相同

作者: flush828    時間: 2020-8-18 05:14 PM

很有趣的分類! 看過叔本華的分類是「為計算利益」而得的智力,然而另有一種智力是計算自身利益之外的。

回答你問題,「智慧」分類概括範太攏統了..... 很難去比較。
而「道德」也是透過直覺+經驗+學識的產物...
有名的道德情境故事像「火車軌上嬉戲的小孩」:
1)你看到5位小孩在明知有危險下到火車軌上玩耍,火車來到了你拉一下桿就能讓火車改道保住小孩們的命你會否拉桿?
2)同樣情境,但拉桿救了5位小孩後會害死另一邊1位奉公守法的小孩喪命,你會否拉桿?
3)同樣情境,但要救回5位小孩需要你親手把另一位小孩推到火車前讓他被輾死,你會做嗎?
4)如(3),但你這次親手殺掉1個小孩能救回整個城市10萬多的市民。不殺的話10萬市民會因為你不作為而送命....你會如何選擇?
5)1位你最要好的人走在明知有危險路軌上,靠你拉桿害死5位小孩才能活命你會如何選擇?
6)是你自己走在路軌上,自救就要5位無辜小孩喪命.... 千鈞一髮...你有足夠勇氣實行你的「道德」嗎?

以上所見..... 道德感是因情景而異、也可以學習而強化,但不能達至絕對的善.... 而最終選擇的「行動」也會因感性所左右...每人也不盡相同....
不是「智慧先於道德」或「道德先於智慧」,即使平素就訓練道德感的人在下決定那刻也可能崩潰..... 「智慧」或「道德」的精要在於平常的「應用」「實踐」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9988.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